画 家 王 岳   Artist Wang Yue

Resume



 王岳1959年生于北京, 早年从杨和森先生(溥佐弟子)学习中国画,1975—1978毕业天津工艺美校学习素描油画;1981—1985毕业于天津美院主修图形设计(Graphic Design)并获学士学位;1993—1994就读广州美院研究生,主攻现代艺术设计并获硕士学位;1995年赴美定居,现为洛杉矶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职业画家。

早期至天津工艺美校前(1969—1974) 王岳四岁开始表现出超常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捕捉能力,六岁将他观察和体会的动物姿态和神情画成十米长卷《百骏图》(1976年损毁于地震)。十岁经溥佐弟子杨禾森先生启蒙学习中国工笔线描,同时随溥佐先生(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胞弟)学习中国宫廷绘画。经过五年私塾式的按部就班的学习训练,使得王岳自由、旺盛的艺术表现欲经过了正统中国绘画体系的指导而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期间主要学习了工笔画(细密勾勒、加渲染、熟宣、不吸水)、写意画(直接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生宣、吸水)、兼工带写画(细密勾勒、加写意、半生熟宣、半吸水)等中国传统画法。同时涉猎了大量的中国历史、古典文学、诗词歌赋等。代表作:四扇屏《猫趣图轴》,兼工带写, 材料:生宣、墨、中国画颜料,尺寸: 32cm x 66cm x 4 .





天津工艺美校时期(1975—1978) 1975年,王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工艺美校,这里是被誉为艺术家的摇篮的美术专业学校。他不顾父母的困惑,自己选择了西方绘画专业,开始了他系统地学习包括:素描、油画、水彩、水粉在内的所有西画技法的新阶段。王岳的这一选择,今天看来是正确的,因为他经过近十年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和学习,深知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发现国画在造型手段、色彩表现等方面的局限,他从老一辈国画家的言传身教中总结出了成功的画家必须先学习前人古法,后创立自己新法的从艺规律。由此他坚信:画家的一生应该是学习、突破、创新的一生。为提高自己的眼界,突破国画的局限,尽可能全面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认为:有了坚实的西方绘画功底,今后无论画什么都会有底气,无论如何要打好这个基础。 经过三年的科班训练,王岳积累了扎实西方绘画功底,并深入地将中西绘画进行比较,找到了两者之间在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和主客观因素对艺术表现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找出了两者之间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表现题材和主题描述方面的不同;同时也看到尽管两者存在着诸多特有的样式,但表现自然和内心美好景物的人类本能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在这个大前提下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本身就是一条创新之路。在美校的三年王岳涉猎了世界史、欧洲文学(史)、欧洲音乐(史)及大量的西方文化理论,并重点研究了德国古典音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抗旱组画》布面油画 220cm x 110 cm ,被美校作为优秀作品永久收藏。




天津美院时期 (1981—1985) 1981年,王岳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天津美术学院。他选择主修图形设计专业(Graphic Design Of Art)。已经掌握东西方两种绘画理念和方法的王岳为什么会转向设计呢?这是因为他在总结前人走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中看到了新的问题即: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新的观念不断涌现。东西方绘画体系的边缘正在被渐渐打破,而形成这股力量的主力并不是东西方绘画体系本身,而是被一波又一波的波普艺术、抽象艺术、新的视觉构成理念所冲击。最典型的就是支撑起抽象艺术三大理论支点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理论体系对视觉感受、图形认知注入了全新含义,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和更新了整个视觉艺术领域。这些正是王岳突破单一画种视觉模式,进入多媒质综合画种所需要的新的观念,新的营养。 通过四年的现代视觉构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更坚定了王岳对融合不同画种,创立新画种的信心。在研究中王岳发现,在现代视觉体系中,画种所表现出的图像,只是视觉的某类元素。这些元素统统可以以各自独特的样式被归纳到同一个画面中,形成新的视觉样式,赋予新的寓意。这是跳出画种单一视角以外新的艺术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具象、抽象、写实、写意、东方、西方所有视觉样式的混合都是可能的。这是王岳在这四年里为他的新艺术创作积累下的宝贵的思想和理论财富。四年间王岳足迹遍布中国各大文化遗址,考察敦煌、云冈石窟、永乐宫等写了上百万字的考察笔记,涉猎了大量的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艺术文献和资料 。代表作有《对贝多芬无标题交响乐的图形诠释》系列作品并著有同名论文。




广州美院研究生时期(1993—1994) 1993年考取广州美院研究生 :主研图形艺术设计。课题(论文):一、《对称形式普遍性及美学意义》,完整地运用重力学和平衡理论阐述了地心重力对非对称承载物的修正和淘汰现象,是对称形式普遍存在的物理根据;同时对非对称事物心理反感,是产生对对称事物审美需求的心理依据。 课题(论文):二、元素类与概念类打散构成的美学依据,用美学规律研究元素类的分割、移位、旋转、变异等的手法运用;用心理学规律研究画面概念类因素替换、借用、逆向、等的手法运用。期间两次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写生,运用现代图形理论和色彩理论创作《中华百戏》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王岳感到他已经摸到他的新画种的大门了。 这些作品包括: 《椅子顶》材料:生宣、墨、中国画颜料、水彩、水粉、骨胶,尺寸: 30cm x 160cm 《高跷戏》材料:生宣、墨、中国画颜料、水彩、水粉、骨胶,尺寸: 60cm x 120cm 《歌舞姬》材料:生宣、墨、中国画颜料、水彩、水粉、骨胶,尺寸: 50cm x 80cm




美国独立画家时期:(1995—至今) 带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完备的艺术素养和充分的自信,王岳以一位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美国各大博物馆里的营养;他埋头书案研究东西方艺术,是为了不重复任何人、任何风格。他将历史和今天发生过的艺术现象一一汲取、又一一筛掉,为的是找出属于他自己的缝隙和路径。经过数年的研究和探索,王岳进入了他的艺术世界。

一、王岳的硬笔重彩画 硬笔重彩是画家王岳经过多年探索实验在西方传统钢笔画基础上改进的新画法,是王岳新画种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墨水(ink)的限制,运用几十种不同硬度、不同弹性的沾水笔尖,沾着事先调好的多达上百种色彩丰富的中国矿物质水性颜料,每画几笔就要沾不同的颜色,层层叠加,直到画面呈现出即自然丰富又典雅厚重的色彩效果。王岳在硬笔重彩画里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从运用不同力度和弹性的笔尖、到运用不同笔法和节奏的线条、再到不同色彩间的均匀过度,这些点点滴滴的累积,塑造了即有油画般逼真传神又有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细腻精致绘画形式。王岳以东方审美趣味加上西方写实手法巧妙地营造出了超越画种、相互融合、相互借鉴、风格独特的硬笔重彩画。其风格概括为:具有油画般严谨的结构、深入细腻的刻画、丰富的色彩与光感、点线面构成的丰富质感并富于中国工笔画的精致微妙。对马的表现手法,概括为以下几个突出的个性:成功地将马做拟人化的肖像处理、以心灵对话的方式刻画马的内心情感、运用欲动于静的姿态暗示出马的动态 、画内画外空间相互呼应、飘逸而变化丰富的毛发质感。




二 、经过王岳近两年的探索,他又创出了用没骨的笔法加重彩、水彩、丙烯颜料在宣纸上作画的独特方法,被理论界称为没骨重彩法,使得王岳在中西融合的硬笔重彩之后又拓展出更加超越画种、跨越媒质、更加多元化的没骨重彩花鸟画。

王岳的没骨重彩画 基于没骨法在宣纸上笔触间的相互洇沁的效果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王岳认为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应该保留这些中国元素,并加入西方绘画元素以发展、拓宽、延伸这种丰富的表现力。让没一个笔触不仅发挥其原有的丰富的洇沁的效果,而且也能表现结构、体积、色彩、光影、肌理、质感等西方绘画效果,从而进一步强化这些笔触的功能,赋予这些笔触更丰富的内涵,让这些融汇着中西绘画两种基因的丰富的笔触闪烁出新的光泽。 王岳没骨重彩画的创立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A.物质层面包括纸、笔、颜料; B. 技术层面包括构图、用笔、用色、技法步骤;C. 精神层面包括意境、内涵、情感、审美等。

今天王岳在继承发展、创新求变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向他的目标前进,这是一条充满挑战又充满乐趣的艺术道路,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